5月9日,有一IP地址为上海的女子发布帖子称自己在乘坐滴滴网约车时,被聋哑司机偷拍了自己在车内的视频,并被上传到了某短视频平台,视频被转载到另一平台后获得了大量点赞。该女子的熟人发现后将该情况告知女子,女子这才知道自己在车内被录像。

女子在帖子中表示自己在乘车时知道是聋哑司机,还打赏了10元钱。“司机在车里除了滴滴公司的监控外,另外装了一个360度的监控。平时会拍摄很多女乘客视频,配一些低俗的标题引人眼球。”女子表示该司机在某平台两百多条视频全是女乘客的监控视频。

女子随后在帖子中表示,自己联系了滴滴客服,滴滴客服的处理方式为让该司机删除了与女子相关的视频,“司机只删了置顶我的视频,其他视频一条没删,甚至还留着另一条置顶视频。”
5月10日,该女子告诉记者,“司机偷拍过两百多个女生的视频。”对于记者的其他问题,截至发稿,该女子暂未回复。记者查询网传该司机个人账号,发现该司机已清空自己账号的全部内容。

滴滴客服告诉记者,“车内录音录像是平台安装的,司机是不允许私自安装录像设备的。”客服表示,不论是司机私自给乘客拍照或者录像,“都是侵权的。”同时滴滴客服表示将去核实此事,“核实成立的话,会严肃处理。”
对此,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虽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并未明确禁止网约车车上安装监控设备,但是安装和使用监控设备过程中,遵循合法、合理、必要的原则,不能侵犯乘客的隐私等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网约车司机私自安装摄像头,目的是窥探乘客隐私,将监控视频用于非法目的、泄露乘客个人信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该司机侵犯了女生的肖像权,隐私权。根据《民法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司机未经允许拍摄女乘客车内视频并上传,属于公开他人私密信息,侵犯了乘客隐私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如果司机涉及有大量偷拍视频,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女子因此遭受严重精神损害的,还可要求司机和滴滴平台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发现被偷拍怎么办?
四川一上律师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师表示,如果确定被偷拍了,应该勇敢维权,需要及时固定证据,因为维权需要用证据说话。但在维权时,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也就是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理智地维权。在被偷拍现场,一定要保全相关证据,寻求旁人作证或给予其他帮助,尤其要善于寻求安保人员、乘务人员等具有职业义务者的帮助。
“因此,一旦发现被偷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当立即报警,尽可能固定并收集相关证据。要避免打草惊蛇,通过法律允许的途径,合理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林小明称。
长期从事女性权益保护工作的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律师吕孝权进一步建议,发现疑似被偷拍后,当事人一定要把握好维权的时机,“如果在公共场合发现疑似被偷拍,要尽可能保持冷静、理性,可以再观察一下对方的举动,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收集(基础)证据。
“如果在没有证据确认对方偷拍的情况下,贸然指责别人偷拍,也可能造成对自己的不利局面。”吕孝权认为,比如此起成都地铁被诬陷偷拍事件,是疑似被偷拍者当时或事后的反应不恰当、事后道歉不真诚导致的后续纠纷,“如果确认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在偷拍,就需要真诚地向对方道歉,还对方清白,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
四川鼎尺律师事务所邹林杉律师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即便是在公共场合,也无法要求对方交出手机或强行夺走手机删除照片。因为手机也是私人物品,公民个人没有执法权,无法强行索要他人的手机。在怀疑自己被偷拍时,可以先明确要求对方停止拍摄,与对方进行协商;如果确信自己被偷拍,应当及时报警,并注意偷拍者是否有删除照片、慌张逃离等不合常理的举止行为,“偷拍者一旦删除照片,现有的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恢复。”
肆无忌惮的偷拍该如何整治?
如何整治偷拍乱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难题。
多位受访群众提出,针对偷拍隐私多发生在公交、地铁、酒店等场所,偷拍证据又不太好固定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场所监管,在公交、地铁等地,增加警务岗或做好对地铁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对偷拍行为及时发现、处置;强化酒店的管理责任,对放任偷拍行为的酒店进行经营限制。同时,加大对偷拍者的惩处力度。
在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看来,治理偷拍乱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偷拍行为很难有相应的罪名予以刑法上的规制和惩戒,犯罪成本低导致偷拍行为屡屡发生。因此,他建议设立侵犯隐私罪,严厉惩处屡教不改或引发严重后果的偷拍者,更好地保护大众生活安宁。
“传统保护名誉权、性关联权的罪名,很难打击常发性的地铁、厕所等偷拍行为。因此,在我国增设侵犯隐私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艳东说,同时,还应当注意刑法谦抑性,将“多次或对多人”设定为入罪门槛,对偶尔的偷拍行为只需要进行治安处罚,形成法律责任的阶梯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偷拍隐私已经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偷拍不仅成为个别人的“恶趣味”,很多偷拍的视频、照片都拿到网络空间进行分享、售卖,遭人围观;一些偷拍设备也在网上售卖,还有人提供改装偷拍设备的“技术服务”。
受访专家提出,整治偷拍乱象,必须斩断偷拍地下产业链。不仅要严惩偷拍者,也要依法规制“围观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由针孔摄像头改装而来的各类物品,价格低廉,且呈现“万物皆可改装”“隐蔽性好”“手机连接远程实时观看”等特点,让防范难度加大。
邢鸿飞说,制售偷拍设备当中蕴藏暴利,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执法力度,积极承担起责任,对生产、销售“偷拍器”的厂商要严检查、严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偷拍神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堵住漏洞。执法部门要从严执法,依法加大对非法生产销售偷拍器材行为的打击力度。
针对偷拍视频、照片网络售卖的情况,专家提出,不仅要依法打击这一行为,相关网络平台也要积极履行主体义务,加强监管,设置敏感词系统,及时发现并关闭涉及此类内容的社交群或论坛,发现违法现象及时报警处理,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邢鸿飞还提出:“对于偷拍消费端和需求端的人群也应该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比如哪怕只是付费点击观看的群体,也要增加他们的围观‘成本’,采取录入相关‘黑名单’、限制上网等方式,让需求方也得到一定惩处。”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潇湘晨报、上游新闻、法制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