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个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手术中患者保温用的保护套”正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这标志着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打通“产学研用”关键链条、推动医疗创新成果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征途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零突破”。
临床痛点
手术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备受医疗界关注。许多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尤其是年龄大的病人,引发打寒战等不舒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外科手术患者的保暖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主动体温保护也成为手术室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众多质量指标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而,手术过程中患者身体暴露部位多,很难做到对患者的局部进行保温加热,比如头部的手术,患者的脚、腿部暴露在外容易发冷,进而可能会降低手术的成功率,甚至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创新设计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中心总护士长苟小慧,早在多年前便开始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于2016年申请的首个保温相关专利成功获批,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让众多患者从中受益。此后,苟小慧带领团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先后完成保温类多个项目,曾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多项。于2023年10月再次提交的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手术中患者保温用的保护套”的专利申请,并于2024年6月正式获得授权。

这种保护套,采用独立分体式设计,包括肩部、腿部、脚部以及手部的,每款保护套均设置有防撕裂层、保温层以及防水层,可达到局部加热,且安全实用性高,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这款保护套成功应用于手术室后,为患者带来了切实的温暖与舒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再畏惧寒冷,颈部、肩部、腿部和脚部等部位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有效保温。
推广受益
这款保护套,由于在实践工作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在咸阳市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中,苟小慧进行了项目推广,受到了护理同仁的认可。在后续的推广过程中,该专利凭借其便利性与实用性,得到了某公司的青睐,双方决定开展专利转化合作,这意味着这项专利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让更多手术患者受益。


从患者角度而言,预防术中低体温,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减少心脏并发症和凝血障碍等;同时还能改善麻醉效果,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从医疗行业角度而言,这一专利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者需求的深度关注与积极探索。专利转化则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成果走向临床应用,促进行业在手术体温管理领域的发展,为更多医疗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助力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从成果转化的具体进展看,这项专利目前已完成从“临床智慧”到“市场价值”的关键跨越。据项目团队透露,专利转化合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某医疗企业与医院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首批适配不同手术场景的保温保护套样品已完成测试,预计2025年底前可通过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并投入生产。这种“从手术室到生产线”的闭环协作,使专利技术不仅停留在图纸层面,更精准匹配了临床真实需求。
这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例专利成果的转化,在咸阳地区也属于领先和突破。过去医护人员的创新成果常因缺乏转化通道而“沉睡”,而此次转化通过建立“专利申请-价值评估-企业对接-收益分配”的全链条机制,为后续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据了解,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中心近年来已获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随着本次转化的成功经验,后续有望有更多的转化产出。手术麻醉中心作为“陕西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实践基地”,叠加专利转化的落地经验,正为地区手术室护理发展树起“实践+创新”的双标杆。这既加速了优质护理技术在区域内的下沉,也能以基地为枢纽,带动更多基层手术室从“按规范操作”向“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升级,推动地市区域内手术室护理从“同质化”向“创新化”进阶。
未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中心护理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共同推动手术室护理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Z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