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消费者选购手机壳。记者 沐方婷 摄
手机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作为“贴身伴侣”的手机壳也从配套工具变成年轻人握在手心的时尚单品。近日,“手机壳有毒”相关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廉价手机壳会散发刺鼻塑料味,尤其在手机发热时气味更浓,可能是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消费者应如何甄别和选购手机壳?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配件升级为“社交皮肤”
纯色液态硅胶手机壳、暖手布偶冬日手机壳、半透明彩绘涂鸦手机壳……打开“00后”小颜家的抽屉,一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手机壳映入眼帘。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忍不住换手机壳,“给手机换壳就像换衣服,用几十块钱就能收获一份新鲜和快乐”。
手机壳风格百变,正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单品。24日晚,记者在仓山区一家连锁精品店的货架上看到,搭配千变万化的图案、文字、镶嵌物、悬挂物等,即使一种型号的手机壳,也能变化出近百种不同的风格,加上9.9元的标价,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挑选。
记者注意到,形形色色的手机壳中,印着个性宣言的“嘴替”手机壳正悄然占领年轻人的掌心。其中,既有“公主请发财”的祈福款,也有自嘲式的“工资一千八 整天笑哈哈”的生存哲学,更藏着“我不行谁行”的能量弹,每个文案都是年轻人应对现代生活的价值折射和情绪出口。
手机壳消费风格化也催热了“私人定制”。25日,记者随机打开一个手机壳定制小程序,既可以选择空白页自由发挥,也可以从全家福、宝宝拼图、秀恩爱等20种模板中任选一种,上传自己喜欢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动手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属手机壳。
手机壳卖家林女士表示,手机壳正从配件升级为“社交皮肤”,年轻人通过更换手机壳,彰显个性、喜好、品位等,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在打破审美疲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和焦虑,并为社交提供更多话题。
消费者对材质安全认知不足
作为贴身物品,手机壳的质量如何保证?不久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随机抽检20款价格不等的手机壳,对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结果显示,部分低价手机壳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铅含量超标,不仅对人体细胞有害,还可能破坏骨骼、引发肾衰竭。此外,一些廉价手机壳的甲醛、苯系物超标,并伴有刺鼻气味,长期接触会引发慢性中毒。
轻便防摔、美观便宜往往是消费者选购手机壳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是对于材质、生产标准、质量检测等质量方面了解得不多。“我都是从网购平台购买好看的手机壳,没有关注过手机壳的材质,也不懂哪一种材质更安全。”市民邵先生说。
记者发现,不少线下手机壳门店无法提供产品质检报告,即使是一些价格在八九十元的手机壳,部分门店的店员也只是口头承诺“环保安全”并支持售后,无法出示质检报告,而且多数手机壳仅标注企业标准,而该品类目前暂无国家强制性执行标准,也未列入强制性认证商品目录。
电商平台上的手机壳更是鱼龙混杂。记者在某网购平台随机挑选了5款手机壳,其中3款的包装上全是英文标注,均为无厂名、无质检、无标准的“三无”产品。少数线上手机壳商家会提供相关检测报告,但报告上连基本的检测样品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都没有,对此客服回复,这些信息会“脱敏处理”,有的则以手机质保时间来转移话题。
手机壳应这样挑选
业内人士透露,手机壳生产行业准入门槛极低,仅需购买模具即可批量生产。许多小作坊为压缩成本,使用回收塑料、工业级染料,甚至违规添加廉价助剂。对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提醒,如果使用的手机壳质量不过关,可能会损害健康。
如何选购安全的手机壳呢?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议,优先选购液态硅胶或TPU手机壳,这两种材质通常无异味,捏起来柔软且有韧性。如果手机壳有刺鼻异味,或手感过于黏腻、掉色,且边缘毛刺过多、按键卡顿,可能属于劣质手机壳,不建议购买。
优先选择标有3C认证、团体标准T/CA105—2019《手机壳套通用规范》的手机壳。正规手机壳通常会在包装上注明材质,如食品级硅胶等。国家标准GB 4806.7-2023要求用于食品的塑料制品应当满足迁移率的要求,即塑料制品向食物迁移的化学物质不能超标,以确保安全性。
避免购买气味刺鼻、价格过低的“三无”产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若手机壳只有轻微塑料味,且通风半天后味道可消散,问题往往不大。不过,即使购买正规产品,长时间使用后也可能因磨损、老化等原因导致有害物质释放,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定期更换手机壳,使用新壳前可用清水冲洗并通风放置一周。(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