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勒·卡隆摄影回顾展现场(吴泽源/图)
商业氛围浓厚的上海市淮海中路街头,一家店铺的玻璃橱窗上写着“J’ai voulu voir”的字样。你可能以为这又是哪个商制造出的法式生活消费陷阱,但当你走上店铺二楼,会发现进入的是一条通往上世纪60年代的时空隧道。2025年8月21日至9月23日,吉勒·卡隆摄影回顾展在这里的X-SPACE上海富士胶片影像空间举办。
法国摄影师吉勒·卡隆出生于1939年,1965年开始从事摄影行业,1970年消失在连接柬埔寨与越南的公路上。短短六年时间,他留下约11万张照片,既记录了政要如戴高乐、马丁·路德·金,演艺名人如阿兰·德龙、索菲亚·罗兰和戈达尔的人生关键时刻,又定格了包括法国“五月风暴”、越南战争、以色列六日战争、北爱尔兰动乱和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乱在内的重要历史事件。那句“J’ai voulu voir”的意思是“我要看见”,是摄影师年少的梦想,这份想要探索、见证的渴望促使他拿起相机,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底片。

吉勒·卡隆摄影回顾展现场(吴泽源/图)
作为一名传奇摄影师,卡隆定义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产物。他的青年时期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重叠。在为法国参战近两年后,他在1961年拒绝继续为这场在他看来不正当的入侵效力,并因此而被囚禁两个月。
重获自由后,卡隆开始探索自己对摄影的兴趣,并与时尚和广告摄影师莫利纳尔合作,渐渐成为拍摄社会名流和娱乐活动的记者。他出入伊夫·圣罗兰的时尚秀场,记录凯瑟琳·德纳芙等名流的优雅矜持;他为詹姆斯·布朗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音乐现场出任摄影师,将两位艺人的忘我神情凝结于银盐上;他探班电影导演戈达尔和特吕弗的片场,定格前者拍摄《周末》时跃过长镜头轨道的桀骜俏皮,又将后者与其银幕化身让-皮埃尔·雷欧的正反交错永恒留下——两位新浪潮偶像也成了本次展览的两个视觉主题:前者用跳跃为展览开篇,后者则是展览宣传单上的主角。

吉勒·卡隆拍摄的社会运动(吴泽源/图)
动荡显然更吸引卡隆。1967年的以色列战争,他在场;同年越战中的达喀图战役,他在场;1968年,他刚刚从尼日利亚归来,便踏上了巴黎学生和工人堆起的街垒,记录下示威者的进攻、警察对示威者的殴打、学生领袖对警方的挑衅、年轻女子在疮痍街道上的茫然和街头画家对眼前疯狂景象的安静捕捉。他拍摄的残酷与温情并存的越战影像——士兵在战友的掩护下走位、在丛林中阳光的照射下阅读家人信件,以及几位士兵在战歇期间抚摸一只初生小狗——则永恒地成为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影像记忆,就连《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外壳》等经典越战片,都深受其影响。
卡隆的“决定性瞬间”大多从海量抓拍中提取。身为战地摄影师,他很残酷地说,不要停止按快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中枪倒地的人下一秒会不会还被子弹击中头部。当他放下相机,他同情所有人:当反抗者被殴打时他心生同情,当警察被击伤时他同样同情。

吉勒·卡隆拍摄的战场上的士兵(吴泽源/图)
记者问过卡隆有没有想过在动乱现场死去的可能,他回答,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冒险,但拍摄冲突肯定比拍女孩更刺激,不论女孩有多漂亮。他从不惧怕危险,但最终还是被危险吞噬了。1970年,正在度假的卡隆接到报道任务紧急前往柬埔寨,4月5日,他和同行的记者、摄影师一同失踪,年仅30岁。
卡隆消失10年后,他的妻子玛丽安-卡隆·蒙特雷才不得不为他办理法定死亡证明,但丈夫失踪的阴影在她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她甚至无法开口谈论他。直到30年后,她动情又哀伤地说: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死亡的回避,而否认死亡便是阻碍了生命的进程。大历史均匀又无情地继续前进,卷入历史漩涡的个体则承担着或破碎或停滞的个人史。卡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一次次在场,并为这些在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在55年后的今天,站在镜头后面的他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被人看见、铭记,或许这会为他带来宽慰。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吴泽源
责编 杨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