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劳水乡的清晨,薄雾轻笼升平河道,水汽氤氲。沿线的双桥村码头上,游船静静停靠,等待游客的到来。迎着朝阳,黄德清带着团队穿行在古朴的村落间,脚下青石板路蜿蜒伸展,通向各个兴村文旅项目施工现场。
3年前,这支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创业团队把在上海、长沙、深圳的办公室搬到乡村,以“新村民”的身份加入开平赤坎镇、中山桂南村的乡村振兴建设。今年年初,他们与前来抛出“橄榄枝”的鹤山古劳镇领导班子一拍即合,签下镇域农文旅合作发展协议,又一次躬身入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一线。
从开平赤坎镇开始的“乡村规划”,到中山桂南村的初次试水、赤坎镇英村的深度耕耘,再到鹤山古劳水乡的全域布局,他们一路摸索、一路奋进,将一张张精美的规划图纸转化为乡村美丽蝶变的实景画卷,精心编织“吃住行游购学”六位一体的乡村运营生态体系。
每一次迎接新挑战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错与调整,是与村民同吃同住结下的深厚情谊,更是对乡村振兴使命的坚定践行。“做好乡村运营,就是要踏实住在乡村、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以农民为中心,和村民一起工作,想村民所想,做村民希望实现的事情,真刀真枪地干,义无反顾地做。”黄德清说。

返乡创业以来,黄德清与团队伙伴陆续把上海、长沙、深圳的办公室搬到乡村,以“新村民”的身份加入“百千万工程”建设一线。
从五湖四海而来,又扎根乡村里去
“我们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坚信乡村这片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能让我们的专业所学大展身手。”黄德清们的故事,始于他们决然离开城市的那一刻。
彼时,他们都是年薪50万以上的精英人才,团队核心成员里既有留美回国创业高学历人才、香港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也有知名房地产企业高管、乡建工作室负责人,涵盖旅游管理、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工作体面且光鲜。
“30岁以前,我们一直在为个人生活而努力奋斗,30岁以后,我们有余力了,应该为我们的家乡、社会作一些贡献。”在黄德清看来,返乡创业是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双赢”的考虑。

在黄德清背后,是一支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创业团队。
从繁华都市转身,他们在2017年成立了塔木规划设计与文旅开发运营团队,主攻策划规划咨询、乡村振兴建设、存量资产更新、乡村振兴运营等业务,并以顾问团队的身份投身开平赤坎古镇文旅项目,深度参与到赤坎新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随后两年内,他们还参与编制了赤坎镇19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完成了塘口镇世遗廊道综合规划。
在开平赤坎镇的摸爬滚打,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此后,他们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乡村运营。2022年,他们正式入驻中山市桂南村,打通了“乡村规划策划+设计建造+乡村运营”的工作链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仅用一年的时间,他们为村集体创造直接营收近50万元,带动村内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消费达20多万元/月。

入驻中山市桂南村以后,黄德清他们打通了“乡村规划策划+设计建造+乡村运营”的工作链条。图为黄德清接受央视采访。
这些数字背后,是黄德清团队无数次的实地调研、与村民促膝长谈、把准乡村发展主导产业、精心打磨运营方案的辛勤付出。
随后,他们又受邀为开平的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赤坎镇红溪村打造“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与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共建合作开发的模式,探索“社村”融合,建设开平最具有人文艺术情怀的“明日的田园乡村”。该项目现已投入运营。
“乡村运营绝非坐在办公室里天马行空地设想,而是要脚踩泥土,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黄德清深有感触。扎根乡村数年来,他们把“家”安在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同劳作,深入参与到乡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之中。这份执着地扎根,让他们精准地把握住乡村的需求与脉搏。
从乡村运营出发,挑战全域农文旅项目
带着在桂南村等地积累的丰富经验,黄德清团队迎来了全新挑战——鹤山古劳水乡农文旅产业运营项目。这一次,他们突破限制,大胆尝试全域农文旅运营。黄德清深知,这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全新战役,但团队早已做好充足准备。
签下合作协议没几天,团队便已进驻古劳镇双桥村,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与规划,将运营前置,推进业态共建。“我们的目标并非只是一本厚厚的规划书,而是精准把握乡村发展难点、痛点、潜力点,能按步骤按计划实施的乡村运营工作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黄德清表示,虽然古劳水乡项目是一个运营难度几何级增长的新探索,但他们有着已经沉淀数年并深度耕耘数个村庄的乡村运营经验作为底气。

进驻古劳镇双桥村以来,黄德清与团队伙伴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与规划,将运营前置,推进业态共建。
那么,古劳镇有着全年近300万游客量,黄德清们将如何深化“岭南第一水乡”品牌建设,促进全域发展呢?围绕提炼出的“水乡、茶山、江岸、村居”四大元素,该团队开启了以双桥村为核心的水乡湿地发展片区的谋划布局:以升平河道为线,串联起古劳水乡旅游景区与周边村落,沿线打造古村非遗片区、渔乐田园片区、茶山生态片区,将水乡景区“人流”转化为周边村落振兴的“现金流”。
“古劳镇农文旅产业配套资源已具备‘初级文旅服务能力’,但需从‘粗放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接棒强村公司,现已成为“乡村CEO”的黄德清推动“强村公司+运营平台+多元业态模式”的乡村运营模式在古劳镇落地。他迫切希望引入更多的文旅优质项目,包括研学、民宿、轻餐饮、咖啡茶饮、非遗手作、艺术展览、夜经济市集等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的“新农人”加盟。
如今,吃住行游购学一体化服务平台“古劳通津”小程序已经上线;双桥村的游客集散中心、新业态孵化中心已经动工开建;由旧校舍改建而成的农文旅人才交流与引进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将引入我国知名油画家李金明的作品打造艺术展览空间;游船体验、龙舟体验、低空经济营地、艺术创意市集、“水乡记忆”主题民宿等项目也在积极地对外宣传招商中……

黄德清期待将古劳镇建成融合吃住行游购、研学、创意市集、乡村工坊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大湾区水乡生态旅游示范区。
“团队全员驻扎乡村,真正尊重、理解和融入乡村,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黄德清信心十足,“在充分挖掘本地产业产品优势及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有能力将古劳镇建成融合吃住行游购、研学、创意市集、乡村工坊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大湾区水乡生态旅游示范区。”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千万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采写: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梁凌致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黄烨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