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晚报》收到了来自市民李先生的一条特殊的短信:“女儿李梓乐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了!”
十年前,正是通过《深圳晚报》的“封面宝贝”征集活动,7岁的李梓乐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照片刊登在《深圳晚报》头版上;十年后,这个曾被镜头定格的小女孩,以一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向见证过她童年的报社送来成长的喜讯。这份跨越十年的“回信”,成为了深圳晚报与读者间温暖的缘分延续。


头版版面成家人的“珍藏品”
2015年的一个下午,深圳晚报摄影棚里,7岁的李梓乐攥着裙摆站在背景板前。红色蓬蓬裙衬得她脸颊通红,面对镜头,小姑娘微微一笑露出两个小虎牙,这一瞬间被镜头定格下来。这张照片后来登上了《深圳晚报》封面。“这孩子眼睛里有光,透露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负责当时这个版面视觉的设计师袁耿璋回忆说。

照片见报的契机,源于父亲李先生的一次偶然。“家里常年订《深圳晚报》,那天翻报纸时看到‘封面宝贝’征集,就想着让孩子试试。”李先生回忆道,女儿从小爱跳舞,多一些展示的机会总是好的。后来,在活动颁奖典礼上,李梓乐还表演了一段舞蹈,台下的同学粉丝团纷纷为她喝彩。“从那以后,她更加自信了。”李先生笑着说。
这张封面成了家人的“珍藏品”。李先生告诉深晚记者,照片见报当天,李先生特意购买了几十份,寄给亲戚朋友,自己也单独留了几份,和相册收藏在一起,时常会翻开来看。
在艺术道路上坚持
对李梓乐而言,这份“被看见”不只是一份荣誉,更成为了她逐梦路上的关键支点。
中考填报志愿时,她曾在普通高中与艺术高中之间犹豫——艺术之路的艰辛显而易见,但心底对舞蹈的热爱让她最终选择报考深圳市艺术高中。进入艺高后,她才真正体会到“自律”二字的分量:每天清晨,当同龄人还在熟睡时,她已在练功房压腿、踢腿,反复打磨基本功;训练结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文化课。“学艺术的孩子,专业和文化哪样都不能松。”父亲李先生回忆说。

艺术对她的考验,远不止于此。高一下学期,正是艺考备考最紧张的时候,李梓乐却意外摔伤,查出是髌骨滑脱,医生说必须暂停所有舞蹈训练。“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怕再也跳不了舞了。”回想那段经历,李梓乐仍心有余悸。李梓乐说,那时的难不光是膝盖上的疼,每次治疗和康复时,稍微用力就钻心地疼。“夜里躺床上,也总忍不住想:要是好不了怎么办?”好在父母一直陪着她,每天帮她涂药、帮助她做康复。李梓乐自己也坚定:舞蹈是自己的最爱,不可以轻易放弃。让她在伤痛中慢慢好转,重新回到了舞蹈课堂上。
可膝盖上的疼虽好了,心里的坎却还在。刚开始练舞蹈动作,只要幅度稍大一点,李梓乐的膝盖就像被做了标记似的,提醒着她旧伤的疼,让她下意识地收住动作,无法连贯完成。那段时间,她一边对着镜子慢慢舒展肢体,一边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克服心里的阴影,重新找回信心。
被多所名校看中
7月12日,收到“中央戏剧学院”录取通知的那天,李梓乐盯着短信看了好几遍,短短的几行字在她眼里格外沉甸甸。这次艺考,对她的肯定远不止于此——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六所院校也都纷纷向她抛来了橄榄枝。最终她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舞剧表演专业。李梓乐认为,舞剧既有舞蹈的灵动舒展,又有戏剧的情感张力,更能把生活里真实的情感、藏在故事里的细节表现出来。“走进另一个人的人生”,用肢体把喜怒哀乐揉进每一个动作里,这种“跳故事”的感觉,是她最向往的。

这份对艺术的理解,是她在一次次旋转跳跃里慢慢长出来的。李梓乐告诉深晚记者,她最喜欢的舞剧是《红楼梦》。第一次看这部舞剧时,她被舞台上“王熙凤”出场时的那股锋芒感染到了。“水袖一甩、眼神一转,明明没有一句台词,整个人物却非常地鲜活。”李梓乐表示,四大名著也影响了她们这一代人,这是最本真的情感和智慧。
李梓乐最喜欢的舞蹈种类是民族民间舞。在她看来,56个民族各有各的精气神,“新疆舞是热情的,蒙古舞是豪迈的,秧歌舞是喜庆的……哪怕一个简单的摆臂,都能表达我们民族特色和魅力。”
十年是成长的新起点
采访当天,李梓乐穿了一身深圳校服,蓝白相间的颜色衬得她格外清爽。她手里一直攥着那份2015年的《深圳晚报》,报纸边角已经磨得有些卷边,纸面也因经常被翻看而变得柔软。

“您看,当时我就是这个样子。”她指着头版上的照片,微微侧身,学着十年前那个小女孩的姿势攥了攥衣角,嘴角扬起微微的笑容。深圳晚报摄影记者按下快门,拍下这一幕。镜头里,她的眼神里除了当年的清澈,更多了几分从容——那是十年间在练功房里打磨出的笃定。
“如果能跟十年前的自己说句话,我想告诉她‘你做到了’。”今年8月底,李梓乐就要启程前往北京,她会把这份报纸继续珍藏起来,“它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绩,却是我每次想退缩时,能摸到的‘起点’。”她说,这十年是逐梦的一段路,更是未来的新开始。
一旁的李先生看着女儿,忍不住感慨:“收到中戏录取信息那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张报纸。”在他看来,这张头版是女儿艺术路上的“第一块基石”。“这十年,深圳晚报就像一位老朋友,见证着孩子的成长。”李先生告诉深晚记者,他心目中的媒体不仅是在于记录新闻,更是在于记录深圳人的成长,它让每一位深圳人的光芒被看见。“那一期头版只是千万期出版物中的一期,但对我们家、对于梓乐来说,那就是照亮前路的一束光。”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实习生 罗莉铃/文 摄影记者 严文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