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朱文龙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怒斥其“以自我为中心”,并扬言解散学生所在的微信群。7月7日,该校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和涉事老师已经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三名学生已经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填报志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可以提建议,但绝不能替学生做决定。因学生不听“劝告”,老师就在群里点名批评,甚至在一怒之下解散微信群,确实有些“失态”,也对学生造成了伤害,理应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值得欣慰的是,三名学生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他们坚持自己选择,不为外界所动,此等自主自立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称道。
毋庸讳言,不少中学仍然有着强烈的名校情结,依然把“清北率”等当作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和宣传的噱头。一些学校为了提升“清北率”,甚至不惜花重金“收购”高分复读生。某地就曾出现过一考生三年三次考上北京大学,赚取200万奖金的荒唐事。
教育不只是升学,学生的“成功”也绝不是只有考入名校这一条路径。是时候打破“清北”执念了。
学校之所以竭尽所能追求“清北率”,更多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本校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招收更好的生源,地方教育部门还能因此获得政绩,至于老师则获得了晋升机会与不菲的奖金。学生没有填报清华、北大,就惹得涉事老师恼怒、失态,或许就与此有关。
破解“清北”执念,必须打破“唯名校论”的教育评价体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真正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而不能把学生当成谋取利益与政绩的工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