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蚌埠:传感“神经元”激活产业新脉动,智能传感器产业迈向千亿新征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7:05:00    

大皖新闻讯 在智能手机里感知方向的陀螺仪、新能源汽车中监测电池安全的热失控传感器、机器人身上捕捉环境信号的触觉元件……这些藏在科技产品里的"小元件",正是让万物实现智能感知的关键——传感器。它们如同科技世界的"神经元",用微小身躯传递着海量信号。而在安徽蚌埠,一场关于"感知"的产业革命正澎湃上演。

群贤毕至探"智感",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启幕

5月24日,淮河之畔的蚌埠迎来一场科技盛宴——以"芯聚江淮 智感世界"为主题的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盛大开幕。700余名专家、企业家齐聚珠城,从脑机接口到人形机器人,从智慧医疗到新能源汽车,共同触摸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未来脉搏。

作为连续七年落地的行业盛会,这里早已成为观察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重要窗口。开幕式上,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报告》中,蚌埠经济开发区以第六名跻身全国十大MEMS园区,印证着这座城市在传感领域的硬核实力。现场,"蚌埠智造"更是星光熠熠:超低噪声高精度生物信号采集芯片、可控多通道脑电采集系统等10余款新产品集中亮相,8英寸晶圆制造线首批产品成功串线的消息尤为引人瞩目——这条规划产能3万片/月的生产线,预计年底产能达1万片/月,将成为国内MEMS晶圆制造的核心力量。

会上三项重磅平台同步揭牌: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将联动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智能传感器专业技术委员会,汇聚十余家车企与传感器企业,为"汽车大省"安徽向"智造强省"跨越架起桥梁;长三角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则联合30余家高校、企业与医疗机构,以蚌埠MEMS晶圆制造平台为支点,撬动长三角区域脑机接口产业的协同创新。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蚌埠正搭建起‘技术—平台—产业’的完整链条。"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副总经理高军在采访中表示,三项平台的落地,标志着蚌埠在人才培养、行业协同、科研创新等方面站上了新台阶。

四十六载深耕细作,全链布局构筑产业"金字塔"

在蚌埠传感产业的崛起历程中,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简称"微电子院")是绕不开的"原点"。自1979年扎根龙子湖畔,这家科研院所历经46年深耕,从最初的集成电路研究,到如今掌握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自主研发4套国际先进工艺技术体系,累计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成为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的"灯塔"。

以微电子院为龙头,蚌埠构建起"一谷三园多点"的产业格局:占地2100余亩的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产业园形成"三园鼎立",各县区联动发展上下游产业,200余家企业涵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全链条,其中,规上企业59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形成"满天星斗"的集聚效应。其中,芯动联科作为国产高性能惯性传感器"隐形冠军",其MEMS陀螺仪技术参数比肩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2023年登陆科创板时创下99.96倍发行市盈率,2024年毛利率高达85.03%,成为行业标杆。

如果说龙头企业是产业的"骨架",那么重大项目则是发展的"血肉"。在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车间,188台(套)设备全速运转,6款串线产品已经完成全流程工程批流片开始调试生产。作为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这条生产线不仅是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更将实现压电MEMS量产零的突破。"我们定位是‘开放式、定制化代工平台’,未来不仅要做国内最大的MEMS晶圆‘供应商’,更要成为产业链安全的‘守护者’。"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介绍,目前企业已与50家客户达成约21万片流片意向订单。

产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创新土壤"。蚌埠组建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驻蚌高校每年输送数千名技术人才;政府代建标准化厂房,推行"先租后购"模式,让企业"拎包入住";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力敏、温湿声类等细分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工艺研发到检验测试的全周期支持。

"在这里,一个创新想法从图纸到样品,很快就能实现。"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陈浩凌的感慨,道出了企业扎根蚌埠的底气。

政策赋能"智"造升级 万亿场景撬动千亿未来

从"制造基地"到"创新策源地",蚌埠的转型密码藏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共振中。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蚌埠先后获得《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等14条省级政策加持,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高质量建设三谷"写入重点任务。市级层面,《蚌埠市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真金白银投入,市领导牵头的产业专班每周调度,让政策"春雨"精准滴灌产业"根系"。

在市场端,蚌埠正以传感器为支点,撬动千亿传感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希磁科技的电流传感器占据全国30%市场份额,成为比亚迪等车企的"心脏管家";工业自动化领域,微电子院的安全传感器为化工企业构建实时监测网络;消费电子领域,华鑫智感的12大类传感器元件走进千家万户……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爆发,蚌埠已提前布局:微电子院承担的"青龙"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研发进入应用阶段,长三角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正推动医疗场景的技术转化,一条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万亿级产业链正在延伸。

"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让蚌埠成为全球智能传感器版图的重要坐标。"蚌埠经开区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老工业基地"换道超车"的自信。当8英寸晶圆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当脑机接口芯片植入医疗设备,当人形机器人装上"蚌埠造"触觉元件,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正以传感为"笔",在智能时代的蓝图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智感世界"。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生产线的高速运转,从专家的头脑风暴到企业家的市场布局,蚌埠用四十六年的技术沉淀、七年的展会品牌、全链条的生态构建,书写着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典范。当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的帷幕落下,淮河之滨的"传感脉动"愈发强劲——这是一场关于"感知"的产业革命,更是一座城市向"智造未来"的铿锵进军。

大皖新闻记者李勇 徐琪琪 实习生王梦圆

编辑 许大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