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北襄阳 统筹高颜值生态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6:50:00    

俯瞰湖北襄阳,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穿城过,水清岸绿山美,宛如画卷。杨 东摄(中经视觉)

记者日前在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看到,盛夏时节,目之所及,尽是翠绿。城市与蓝天、白云以及汉江湿地相互辉映,形成了“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穿城过”的壮丽景观。

襄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汉江水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福祉。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与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擦亮生态底色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在襄阳境内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流经7个县(市、区),覆盖沿江重点保护区内158.37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汉江沿线生产生活用水量逐步增加,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任务日益艰巨。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要求,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源、网、厂”和“建、管、护”环节,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工作。目前,汉江沿线34个乡镇已经建立28个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汉江重点保护区内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在襄南污水处理厂采访时,汉江城建集团的技术人员正对试运行的生物池进行设备调试。工程现场负责人周延光向记者介绍,该工程包括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是襄阳重点民生项目,能够改善襄南片区水体环境,进一步补齐生活污水治理短板,保护当地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

不久前,襄阳市政协围绕持续优化汉江水生态环境,聚焦“加强汉江流域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这一议题,开展民主监督。“从汉江湿地保护与利用到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政协襄阳市第十五届委员会每年选取一个切口,持续多年对汉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民主监督。”襄阳市政协主席李诗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襄城区开展民主监督,就是因为这一地区污水处理工作一度滞后,需要拿出更务实举措,补齐发展短板。在此次民主监督会上,该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表态,将系统解决城市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持续优化汉江水生态环境。

襄阳市政协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只是该市各部门形成合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2022年7月,襄阳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3年来,累计交办、整改大气环境问题4700余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同时,当地深入开展立法协商,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高质高效出台《襄阳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治理。

此外,襄阳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一体推进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城镇污水系统治理等9个专项行动,开展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民主监督,990个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完成率达99.6%,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2024年,襄阳优良天数达284天,城区PM_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产业焕新提质

襄阳的生态治理并非只是“为绿而绿”,而是以生态价值撬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襄阳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挖掘“智造”蓝海,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发展。重点建设汽车、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电子信息、医药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在比亚迪襄阳产业园项目、吉利(谷城)硅谷全产业链项目、东风康明斯重型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领衔带动下,襄阳稳步向全国制造产业高端进军。

去年,东风纳米新能源乘用车成功量产,标志着襄阳在新能源乘用车制造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也是襄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同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襄阳也呈现出加速崛起的态势,襄阳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功将玄武岩转化为高性能纤维材料。

精细磷化工产业也在襄阳展现出新的突破。襄阳坚持现代磷化工与磷系新材料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等新兴产业,逐步破除“卖资源”的传统观念,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去年10月,襄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襄阳磷石膏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给予最高可达500万元的资金补贴,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绿色转型。

襄阳创新实施企业深度治理专项行动,对7个重点行业300家企业开展驻厂帮扶,消除了1720个环境痛点,引导服务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在襄阳宜城市,9000多块光伏板覆盖中国能建葛洲坝宜城水泥公司厂房屋顶,年均提供464.42万千瓦时绿色电能,节约标准煤1310吨。“不仅可以自发自用,余电还能上网。”该公司生产管理部副主任卢建新说,企业还对生产线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实现厂区内绿色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超过40%,全年平均用能成本降低了0.07元/千瓦时。

记者在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看到,号称“大胃王”的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机组,正在以每小时“吃掉”8吨农林废弃物的速度发电。多年来,华电公司就在探索生产经营和碳市场的融合,该公司将各县市区回收来的秸秆、树皮、谷壳、花生壳、木屑、菌棒等多种类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用于替代部分煤炭发电,每年生物质发电5900万千瓦时,可以替代1.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2024年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

目前,襄阳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2家、省级55家,总数量居湖北省第2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10.86万千瓦,同比增长31.4%;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火电,达55%。

借绿生“金”富民

每逢晴好天气,天蓝、水清、岸绿、花香的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无疑是广大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是襄阳的城市绿心。围绕鱼梁洲全域修复,襄阳投资近20亿元,建设环岛景观带、中央生态公园。如今,襄阳汉江滨水空间焕然一新。从鱼梁洲到汉江凤雏大桥边的滨水绿道,再到月亮湾湿地公园,构成大美襄阳的新地标。

视线转向谷城县堰河村。清晨,年过七旬的村民杨世伟推着垃圾车,弯腰在各色垃圾桶前分拣垃圾,动作十分利落。20多年来,杨世伟的垃圾车从挂篓式自行车逐渐升级成了小板车、自制小火车、转运车,见证着堰河从“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的昔日情景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绿色蝶变。

产业跟着绿意生长,游客赏美景、品农家菜、住特色民宿,村民收入蹭蹭地涨。如今的堰河村,千亩茶园碧浪起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去年,该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优良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该市以“襄阳高香茶”为引擎,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从“茶园到茶杯”的生态富民产业逐步成型。

绿色、有机,是保康县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产区的亮眼名片。保康县绿之源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宏霞说:“茶园是按有机标准管理的,每亩地产优等茶80来斤,300亩地能收入150多万元。”

近年来,襄阳积极探索“品茶+旅游+研学+康养”发展模式,推出一批茶公园、茶庄园、茶博园和研学实践路线,涌现出观光茶园、茶旅家庭农场等新业态,茶产业有效带动山区群众致富。一些村民开起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谷城县五山镇田河村村民董进枝告诉记者,随着茶旅融合深入推进,村里环境越变越好。农闲时节,她常去附近茶山松土、除草、采茶,有时一天能挣近200元。

以茶富民兴业,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眼下,襄阳高香茶农产品公用品牌已授权茶企54家,全市茶叶行业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42家,拥有国际领先的茶叶生产线30多条,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定标准、提品质、强龙头、延链条、树品牌,襄阳茶园种植面积接近50万亩,年产茶叶近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近百亿元,带动近50万人增收致富。(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