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贺新郎》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春,距辛弃疾罢官七年。当时他在江西铅山筑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取自陶渊明《停云》诗意。
词作仿陶渊明"思亲友"之意,抒发作者闲居时的寂寞苦闷。上片引用《论语》典故,慨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白发空垂三千丈"借李白诗句,表达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的感慨。"我见青山多妩媚"句是全篇警策,将感情投射于自然,揭示内心世界。
下片再用典故,以陶渊明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讽刺南宋统治者。"不恨古人吾不见"句展现傲视古今的气概。结句"知我者,二三子"感叹知己难觅,暗含为国忧虑之情。
全词巧用典故,融入个人情感,既表达闲居寂寞,又展现高洁志向,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送别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期间,为即将前往武冈的柴侍御而作。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语调来减轻友人的离愁,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伤感。
首联"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目的地,语调轻快,给人两地相近之感。颔联"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表达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一乡"。语意新颖,情理之中,蕴含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友谊。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激发思念之情。
全诗既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又将深挚友情和别后思念渗透字里行间。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体现诗人浓郁的离愁。

-3-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于邻居杨德逢(号湖阴先生)屋壁上的诗作,约作于元丰前期(1079-1082年间)。这首诗巧妙描绘了杨德逢家的环境和主人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描绘庭院景象,"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既写景又写人,展现主人朴实勤劳的形象。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转向院外,运用拟人手法描绘自然环境之美,表现山水对主人的深情。
诗人通过映衬和拟人手法,将人工美与天然美巧妙结合,创造出一幅完美的境界。"护田""排闼"等词语生动展现了景物的特征,同时又与拟人化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山水与主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全诗既赞美了杨德逢的高雅情趣,又表达了王安石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反映出诗人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的乐趣。

-4-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诗作于公元736年,24岁的李白北游齐赵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泰山雄伟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畏艰难、登顶俯瞰的豪情壮志。
诗作开篇以"岱宗夫如何?"传神地表达初见泰山的惊叹。"齐鲁青未了"巧妙借远距离烘托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近景,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和雄浑力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生动刻画诗人细望山中云气和归鸟的着迷之态。末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诗人登顶俯瞰的决心,彰显不畏艰难、雄视一切的气魄。
全诗以"望"字统摄,却无一"望"字,艺术构思精妙。诗作既赞美泰山雄伟,又寄托诗人远大抱负,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气魄。

-5-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这首《踏莎行》词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暮春,是其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代表作。
上片描绘征人旅途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触动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巧妙运用即景设喻,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自然融合。
下片转写闺中少妇对游子的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展现女子缠绵深切的思绪。"楼高莫近危阑倚"句体现行人对闺中人的体贴。结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既描绘思妇凝望的情景,又透露她一往情深之意。
全词由陌上游子到楼头思妇,由实景到想象,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深刻表达离愁别恨。透过对面书写的手法带来强烈美感效果,是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