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将在春城昆明启幕。这场盛会将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论坛举办地——云南,这片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神奇土地,正以其无与伦比的生态禀赋,为这场全球对话提供着最生动的现实注脚。
作为全球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冠绝全国,在这片万物共生的秘境中,亚洲象,亚洲大陆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情感纽带。
值此高端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云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特别策划,我们将以亚洲象保护这一“云南样本”为切口,向全球南方伙伴全景展现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从热带雨林中的生命护航,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守护;从跨境联动的“朋友圈”共建,到生态红利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尊重、守护与共享的“云南故事”,为全球南方国家共谋绿色发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可触可感的“云南智慧”与“云南方案”。本期,我们一起关注“象”往云南——大象的朋友圈,从这里开始。


4年前,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短鼻家族”,经过多天的“任性远行”,一路北上,跨越数百公里,云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程科学监测、柔性引导、保障人象安全,最终,象群平安返回适宜栖息地,它们的“生态之旅”引发了全球“围观”。

2021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场举世瞩目的生命护航,成为了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更是“美丽中国”递向世界的靓丽名片。从出圈到归巢,云南的人们一路护象、全程记录:大象玩泥巴、大象戴草帽、大象开水龙头、大象打架、大象滑滑梯、象宝吃奶、幼象泥巴浴这些画面,萌翻了观众,温暖了世界。时光荏苒,象群安然“回家”已逾4年,但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守护野生动物的脚步从未停歇。国家自然资源部门、林草部门和各级政府持续推动亚洲象等旗舰物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资料图。新华社发

云南的“象”往,远不止于一次护航。在守护亚洲象的全球行动中,云南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与创新者。从红外相机实时监测、无人机巡航追踪,到人工智能识别象群行为、卫星定位预警人象冲突,科技正深度融入亚洲象保护的每一个环节。在云南西双版纳密林间,一张由科技编织的“护象网”正在升级,日夜守护着野生亚洲象群与村寨居民。红外相机、无人机组成“千里眼”,后端平台化身“最强大脑”,这套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用数据与算法,实现了“人随象走、象动人知”。

监测员正在用无人机观察亚洲象活动情况。新华网记者 徐华陵 摄
更令人瞩目的是,“电子围栏+生态廊道”的智慧保护模式,在关键迁徙路径上建设生物走廊带,并通过智能感应系统引导象群安全通行。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于云南本地保护实践,更通过澜湄合作、亚洲象分布国圈养象管理专题讨论会等平台,向区域伙伴开放共享。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救助象“羊妞”正在野外活动。新华网记者 徐华陵 摄
就如在印度,有关机构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象走廊搜寻, 并在全国范围标记了101条天然的大象走廊。一些大象保护组织通过购买土地,在村庄中划出保护区,让村民自愿异地安置,让出部分人类居住地,进一步拓宽“大象走廊”,保障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

亚洲象的每一次安然迁徙,背后都是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支撑。云南以象为媒,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南样本”。

2024年拍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边缘活动的亚洲象阿宝资料图。新华社发 胡超 通联
在西双版纳和普洱,政府推动建设“大象食堂”,种植象草、甜竹、粽叶芦等大象爱吃的植物。各地“大象食堂”纷纷迎来象群“光顾”,不仅为野象补充了食物,也减少了象群进村采食带来的风险。同时,云南还实行政府购买保险,对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进行补偿。云南省林草局介绍,亚洲象取食、破坏较严重的主要农作物保险补偿单价已接近市场平均价。2024年,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1亿余元,其中亚洲象分布区约占65%。

“然然家族”和“短鼻家族”象群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活动时,一辆复兴号列车从山脚下的中老铁路上驶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更重要的是,“云南样本”传递出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层变革: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万物的共生。在“全球南方”面临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挑战的今天,云南的经验昭示——绿色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未来的支点。
大象的朋友圈,不只是地理上的栖息地连通,更是理念上的价值共鸣。当亚洲象悠然穿行于雨林深处,它们踏出的不仅是归家之路,更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路。而这条路上,云南正与“全球南方”伙伴携手同行,共同书写属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未来篇章。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