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前,绵阳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一场城市生态“魔法”大变身正在上演:嵌着下沉绿地的街角,透水铺装的老小区,植满狼尾草的湿地公园……正在让钢筋水泥肌体生长出生态“毛孔”。
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46%建成区面积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绵阳,正加快推进155个“会呼吸”的海绵项目建设,让城市不仅有“面子”,更有“韧性”。
老城区
“海绵肌理”这样生长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等自然灾害时,通过渗、蓄、滞、净、排等方式,实现防洪减灾与生态韧性,让城市有良好“弹性”。
在涪城区荷花中街朝阳军干所小区记者看到,小区的地面透水铺装大面积采用陶瓷透水砖,生态草沟蜿蜒于绿植间,隐形管网深埋土层……这样的海绵肌肤,悄然激活小区的生态循环。


朝阳军干所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这种砖由废旧的陶瓷骨料高温烧制,其特殊的颗粒结构,不仅防滑,每小时能透水36升/平方米,远高于普通地砖。”涪城区旧改中心海绵专项设计师冯杰指着全面“焕新”的小区地面告诉记者,下雨时,地面“喝水”速度翻倍,中雨以下可实现即降即渗,居民出行更安全。
在新建的小区绿化带,黑色隆起的溢流井均匀分布,记者注意到,井口普遍高于绿化带,又略低于新铺设的地面2-3厘米。冯杰解释,这种微下沉式绿地遇强降雨时可蓄存一定的雨水,减缓直接流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速度,减轻城市防汛压力。当降雨量超出绿地承载力时,雨水再通过溢流井口排入地下管网,从而缓解小区的积水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先蓄后排”的削峰作用。

微下沉式绿地
楼栋排水系统同步升级。原直通市政管网的屋顶落水管,现全部接入下沉式绿地缓冲带,待绿地“喝饱”过后再排入市政管网。改造后,单栋建筑可延缓雨水排放。
据悉,目前城区公安局小区、明园小区、现代人家小区等多个小区正推进类似海绵化改造。通过海绵设施“点-线-面”的立体布局,老城区越来越多的片区正加快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弹性水循环体系,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基层样本。
新城区
“呼吸系统”这样激活
老城区更有“弹性”,新城区更会“呼吸”。
安州河东新区南北湖公园内,一条原始排洪渠正经历生态蜕变。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杂草丛生、局部坍塌的渠体已被改造为生态湿地,阶梯式排水系统与植被群错落交织。低洼地带分布的雨水收集池倒映着新栽的乔木,几只白鹭在浅滩处悠闲地觅食。

安州河东新区南北湖公园的阶梯式排水改造
“这条排洪渠过去每逢暴雨就排水不畅,导致周边区域漫水。”安州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姜双介绍,改造中将废弃鱼塘与排洪渠整合,打造出兼具调蓄与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驳岸损毁的情况得到消除。阶梯式排水布局收集的雨水,通过沉淀过滤可用于植被灌溉与道路清洗,形成循环利用链条。
作为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关键节点,这片39公顷的“大海绵体”包含2.2公顷人工湖水系,新增30万立方米调蓄容积,相当于给城市新区装上了一座“隐形水库”,打造出平急两用的复合空间——汛期滞洪、日常休闲,实现了防洪韧性与生态景观的双重提升。
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目前全市完成海绵示范项目112个,完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13个、建设下沉式绿地22.06万平方米、雨水花园5.19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91.68平方公里,正加快构建“群山环抱、城水互融”的生态格局。
记者手记:
当城市竞赛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博弈,“刚柔并济”正成为绵阳城市能级提升进化的核心密码——不仅追求体量的壮大、空间的拓展,更着力锻造“会呼吸”的生态肌体和“有弹性”的柔美身躯。
随着涪城青义-西科大、安州河东-科技城等五大重点海绵示范片区加速落地,明年绵阳将实现55%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当市民漫步于不再积水的透水步道,休憩在“海绵体”遍布的街心花园,这场城市韧性革命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福祉。
在以城市能级提升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是与自然角力,而是学会与雨洪共生。绵阳以海绵城市建设践行“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从水出发,不止于水,一步一个脚印,全力打造城市绿色生态名片,持续提升城市韧性和人居环境。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唐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