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的季节,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大棚里早已绿意盎然。30栋阳光棚内,花卉育苗正旺,一排排花罐铺满棚内,生机勃勃。村民朱亚波站在温室门口,望着这片自己打拼了二十年的产业,心里充满干劲。
“再过两个月,这些花就能上市,到时候大棚空出来,就能种上瓜果蔬菜,一年三茬,棚里从不‘闲’着。”朱亚波笑着说。从2005年开始种植花卉,她从最初的4000棵苗木做起,如今已发展到50万棵,形成了集花卉和果蔬种植于一体的高效轮作模式,并带动全村增收。
早年间,朱亚波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她种过西瓜、养过鸡,都因市场和技术原因导致亏损。直到她转向花卉栽培,才摸索出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单靠种植花卉,虽然收益高,但时间短,大棚闲置时间长,所以我们试着花卉采收后种植果蔬,结果效益翻倍。”她介绍道,如今,村民纷纷效仿,形成了“一棚三茬”的轮作模式。
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朱亚波还将棚膜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她定期为村民开展培训,教授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实用知识,让160多户村民掌握了温室种植技术,每个家庭年增收四五万元。今年,她计划增加培训频次,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第三部分提出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朱亚波的探索一一“扣题”,让村里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增值收益。
在朱亚波的带动下,村里开启了订单农业模式。“今年种植茄子、螺丝椒,现在苗已经育上了。”她介绍道。去年,茄子和辣椒的市场价格不错,订单模式让种植更有保障,村民的收入也更稳定。
如今,大棚已成为村里的“就业工厂”,拓宽了增收渠道,常年吸纳100多人务工,季节性用工超过150人。村民郝晓春原本在外地打零工,如今在大棚里从事除草浇水的工作,一年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少。“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真是两全其美。”郝晓春满足地说。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