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麒麟石、公债券和战舰纪念馆,见证日军覆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0:47:00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1:“麒麟石”的一侧刻有“南京”字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2:“五圆救国公债” 董开映摄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3:1945年撞击“密苏里”号战舰的“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遗物。(视觉中国)

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各国博物馆里的二战文物,透过展柜向和平年代的人们诉说着当年残酷的历史记忆。“博物馆里的二战记忆”系列报道第三期,将聚焦中国、马来西亚、美国三国博物馆里的二战文物,回首太平洋战场上的二战往事。

南京“麒麟石”仍未回家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明代城墙掠夺砖石,准备运回日本用于建造“八纮一宇”塔。在关键时刻,一名中国守军战士视死如归,毅然举起城砖反击敌人,这一举动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事实上,这一情节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八纮一宇”塔完工于1940年,至今仍矗立于日本宫崎县。该塔塔基由370多块石材砌成,其中238块来自中国。南京的城砖也被镶嵌于塔基之中,成为日军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藏有一张刻有麒麟浮雕的石材照片,在石材一侧的“南京”字样清晰可见。该馆馆长吴先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追索南京城砖。他表示,“改革开放后,关于‘八纮一宇’的信息开始陆续传到中国,但并未引起关注。2013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来了一位80多岁的日本老人叫来住新平,是位日本共产党党员,他告诉我关于‘八纮一宇’前世的罪恶与今生的谎言。临走时,他送给我这张照片。”于是,吴先斌自2015年开始率团赴日,向宫崎县政府递交公开信,要求归还被劫石材。吴先斌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日方任何正式回应。在2024年,他曾再次前往宫崎县,却只能带回石材的复制品。

据吴先斌介绍,二战结束后,日本按照盟军要求本应拆毁“八纮一宇”塔,但日方为了逃避战争责任,选择将塔身正面的“八纮一宇”4个大字——这一带有侵略色彩的口号(意指“天下一家”)移除。但在上世纪60年代,宫崎县又将“八纮一宇”4字搬回了塔上。

为探寻历史真相,吴先斌于2015年10月专程前往宫崎县,对塔基中南京石材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那块最著名的“麒麟石”(如图)被放在塔正面基座上。尽管石上的麒麟头部已被损毁,但一侧的小字“南京”依然清晰可辨,成为不容抹去的历史证据。

尽管日本政府始终回避归还石材的问题,吴先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8年日本部分中学的考试内容中,已将“八纮一宇”塔的真实历史纳入考查范围。他强调,最终能否归还石材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追索行动,使更多人了解这座塔所象征的罪行。他表示,如今这座塔被包装为“和平之塔”,其实不过是对历史的掩饰。“尽管这些砖石是被日军用野蛮的方式抢夺过去的,但我们还是要用文明的方式把它讨回来。”吴先斌说。

吴先斌在过去十余年来一直往返于中日之间,一方面收集日本侵华的实物证据,另一方面也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相关史料及照片带到日本进行宣讲。

“五圆救国公债”:共赴国难的承诺

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里,展柜的灯光打在一张泛黄的纸券上。竖版票面边框略有磨损,左下角的息票已被整齐撕去。印刷的字体因岁月微微晕染,但仍能辨认出醒目的“中华民国二十六年财政部发行”字样。这张“五圆救国公债”,跨越80多年,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到今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日的起点。战事迅速扩展至全国沿海与内陆,军费开支大幅增加。为了筹集前线所需的庞大经费,当年8月17日,国民政府电告全国拟发行公债。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于当年8月30日制定《总动员计划大纲》,提出“发行救国公债,奖励国内人民及海外侨胞尽力购买,指充军费”。国民政府财政部于当年9月1日开始公开发行“救国公债”,面值从“五圆”到“万圆”不等,国内外同步募购,年息四厘。

这一号召很快传到东南亚。1937年至1941年间,新加坡、槟城、吉隆坡、柔佛等地的侨团、商会和行业公会迅速成立筹赈机构,发起认购公债运动。戏院门口设有临时认购台,庙会和集市里有人举着“救国”牌子劝捐。侨社中既有小贩、苦力和车夫掏出攒下的零钱,也有商号东主一次性认购多张“百圆”债券。

而这张“五圆救国公债”,就是由新加坡华侨 Ham Wee Boo(亦名 Ham Tham Moo) 家族后人捐赠给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票面边角因年代久远出现了磨损,左下角被整齐撕去的息票表明曾在某个付息期兑取过利息。票面为竖版设计,背景为浅色防伪底纹。票面下方列明面额、发行日期、利率及付息周期;背面印有公债条例的部分条款。与同期发行的其他面额债券相比,“五圆”券更常见于基层民众与中小商户的认购记录中。

1938年2月,《南洋商报》刊登过这样一句口号:“今日一圆,明日百枪。”1938年的新加坡物价高昂,即使是“五圆”,对许多工薪阶层与小商户来说,也是一笔沉甸甸的投入。即便如此,许多侨胞仍愿意认购。他们明白,这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一份对祖国的承诺。据《南洋商报》1938年的报道,新加坡市区数十个主要街口在周末设有公债认购站,不少商户在店铺门口悬挂标语,鼓励顾客认购。

在二战格局中,东南亚是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后方。公债的资金经由银行和航运网络,从新加坡港口运往香港,再进入中国抗战后方,化为枪支、药品和军需物资。新加坡被视为“东方直布罗陀”,拥有坚固的军事港口和大量物资储备。南洋华侨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上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掌握着区域贸易网络,能够通过银行和航运渠道,将资金与物资输送到中国。

1941年12月,日本南进战略全面展开,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同步发起进攻美属菲律宾殖民地、英属马来亚殖民地的战事。1942年2月8日,新加坡战役爆发,仅7天后英军宣布投降。日本占领随即开始,金融资产被冻结,国民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停止兑付。许多债券在战乱中遗失,有的被焚毁,有的随家族迁徙流散。战后,这批未兑付的救国公债多数流散,有些被作为历史纪念保存下来,有些在动荡中遗失。Ham Wee Boo家族保存的这张公债得以留存。从现存实物的保存状况判断,这张债券在存放过程中曾经折叠,但整体票面文字与图案保存较为完整。

今天,这张由捐赠者家族保存多年的债券陈列于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中,成为研究抗战经济史、南洋华侨史及二战亚洲战场历史的重要资料。而这张“五圆救国公债”跨越历史,代表的是彼时成千上万普通侨民的心意,汇聚成海,热血澎湃。

“密苏里”号战舰,故事不止23分钟

自1999年1月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已接待逾7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这段历史旅程始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中“亚利桑那”号的沉没——那是美国参战的起点;终于1945年“密苏里”号甲板上的日本正式投降,成为太平洋战争的终章。80年后,“密苏里”号作为一座纪念博物馆,静静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距离沉没的“亚利桑那”号不远。“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内的展品包括“密苏里”号水兵创作的战壕艺术品、日本“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围巾、纽扣等遗物以及当年日军战机撞上“密苏里”号后的残骸等。

战争末期,在节节败退的绝望局势下,日军组建了战争史上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要求其执行自杀式飞行任务,企图用飞行员的血肉之躯驾驶战机撞沉美军战舰,以扭转战局。这些飞行员所驾驶的,多是临时拼装的飞机,甚至包括侦察机与训练机,只因军中早已弹尽粮绝。他们带着仅够单程飞行的燃料,启程奔赴死亡。

1944年10月25日,一架搭载250公斤炸弹的零式战斗机撞击并成功击沉美军“圣罗”号护航航空母舰,自杀式攻击由此揭开序幕。据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统计,“神风特攻队”的攻击造成约7000名盟军舰员阵亡。

然而到了1945年中,因飞行员驾驶技术粗糙、飞机性能下降及美军防御加强,“神风特攻队”攻击成功率由最初的30%骤降至约8%,约有4000名日本飞行员在任务中丧生。随着日本前景愈发黯淡,日本军国主义大肆鼓吹飞行员自愿献身的“牺牲精神”,以激起日本民众的“爱国情绪”。那些未能起飞或幸存的飞行员,甚至被视为耻辱。

冲绳战役历时82天,海陆空皆有激战。1945年4月11日,“密苏里”号遭到空袭,在成功击落一架日军战机后,又一架战机呼啸而来。美军用高射炮命中一架敌机,零式战斗机向下坠落,却在海面上方约6米处重新稳定航向,直扑战舰右舷。在撞击的瞬间,飞机右翼脱落,坠落甲板,引发燃料爆炸。幸而舰员迅速扑灭火势,5分钟内控制住局面。如今,舰体上的撞击痕迹依然可见。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宣告结束。这场正式终结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战争的投降仪式,仅仅持续了23分钟。

展览中陈列着的一块块残骸,是当年日本战机撞上“密苏里”号后残留的零件。它们锈迹斑斑,让人警醒战争带来的疯狂与灾难。今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还将举办“通往和平之路:密苏里号的二战经历”展览,届时将通过展示曾在船上服役的海军的个人物品和历史档案影像,讲述他们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