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定期“保养”,守护人体“发动机”的健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6:00:00    

转自:南京晨报

心脏,这个仅300克重的肌性器官,日夜不息地为全身输送血液。随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揭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每5例死亡中2例源于心血管病的严峻现实,守护这颗“生命引擎”已成为全民健康必修课。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龙海睿指出:“许多患者往往在‘发动机’报警时才想起检修,却忽略了日常保养的重要性。”

预警信号:胸痛、胸闷不容忽视

龙海睿称,心脏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这些症状往往提示心肌供血异常。值得注意的是,疼痛可能向肩部、手臂甚至牙床等部位放射。一旦出现此类症状,需及时就医。龙海睿强调,对于心脏疾病,防胜于治,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系统体检,通过血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对于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如爬楼困难),同样需警惕心脏问题。

面对心脏手术,患者常因“开胸”产生恐惧。现代心脏外科已实现全面微创化,可经小切口完成瓣膜修复、搭桥等复杂手术。但龙海睿指出:“微创不等于万能,安全永远是第一准则。”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方案,部分复杂病例仍需传统开胸以确保手术彻底性。事实上,即使采用传统术式,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床,一周左右出院并生活自理。

在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区域性心脏中心正通过多学科协作展现独特优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心脏中心在童嘉毅主任的统筹管理下,依托马根山、曹海龙教授团队的核心技术支持,深度融合心内科多年诊疗经验、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救护体系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构建起“围术期全链条管理”模式。该中心将精准麻醉管理、微创术式优化与阶梯式康复计划结合,使心脏搭桥、瓣膜修复等手术实现突破性进展。

术后康复:生命质量的二次重塑

龙海睿称,目前,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脏疾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他曾接诊过20余岁的冠心病患者。这些病除了有遗传因素外,高油高糖饮食、熬夜、吸烟等不良习惯是主要诱因。一旦以上因素控制得不好,药物治疗控制不住,后面一般都要手术。像介入治疗类的支架置入或旋磨术疏通血管,有的患者还需要做搭桥手术,取患者自身血管“架桥”跨越堵塞段,重建血运。“就像为心脏修建‘高架桥’,许多名人也都接受过这类成熟手术。”龙海睿形象地比喻道。

“心脏手术不仅救命,更要提高生活质量。”龙海睿称,成功的心脏手术可使患者状态优于术前。术后康复需注重适度运动(如医生指导下的步行训练)、低盐低脂饮食及规律作息。定期复诊监测心脏功能,配合药物调整,90%以上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

健康防线:预防优于治疗

针对日益年轻化的高血压、高血脂群体,龙海睿提出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戒烟限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BMI指数控制在24以下;二级预防:40岁前每两年、40岁后每年体检,重点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三级预防:患者在坚持用药基础上,还要将血压稳定在正常值,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龙海睿称,心脏健康需要医患共同守护。当身体发出预警时,及时就医;在治疗选择上,信任专业判断;术后坚持科学康复。记住规律体检如同给心脏“定期保养”,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护心符”。

通讯员 张蓝予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