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奋斗正当时。2025年一季度,锦州市工业经济以“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昂扬姿态,在辽西大地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三的亮眼数据背后,是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展开。透过辽宁宏拓、锦州锦恒等企业的生动实践,我们得以窥见这座老工业城市向“新”而生的转型密码。

创新引擎,让“制造”迈向“智造”
在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工业的气息扑面而来:新型连续结晶设备精准控温控流,国际领先的钼粉产线高效运转,智能化管理系统让物料运输时间缩短30%……这家专注钼系列产品的“隐形冠军”,用创新勾勒出传统产业升级的清晰轨迹。
“设备升级不是简单的‘换机器’,而是对生产全链条的重构。”公司总经理唐玉奇的话语道出关键。通过引入连续结晶技术,钼酸铵纯度从98%提升至99.5%,产量同比激增40%。同时,企业与高校共建的研发中心,正加速推进纳米钼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这种“技术迭代+管理革新”的双重驱动,让传统冶金产业焕发出科技光芒。
龙头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磁场效应”
作为汽车安全系统领域的“单打冠军”,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季度成绩单堪称惊艳,气囊产量98万套、产值8.8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68%和116%。这份亮眼表现,源于企业对新质生产力的精准卡位。
行政总监邴玉峰向记者揭秘了背后逻辑。一方面以35个国内车厂新项目为支撑,构建“市场需求—研发创新—产能释放”的闭环。另一方面在技术深水区发力,自适应远端气囊、全包裹安全气囊等突破性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使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动。这种“市场开拓与技术攻坚”的双轮驱动,展现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力——当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单个企业的突破便形成了带动产业升级的“磁场效应”。
政策赋能:构筑产业升级“生态系统”
企业的“单打独斗”,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锦州市工信局推行的“21152”工业倍增计划,正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从银企对接解决融资难,到校企合作打通人才链,再到“一企一策”破解要素瓶颈,一系列组合拳构建起产业升级的生态系统。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一季度三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产值增长52%,冶金新材料增长5.3%,石油化工增长2.1%,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底盘、新兴产业挑大梁”的良好格局。正如该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政府的角色,就是要当好企业创新的‘铺路石’、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这种“政策精准滴灌+要素高效配置”的模式,让工业在复杂环境中稳住了基本盘、培育了新动能。

锦州工业经济的“开门红”只是序章,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赋能、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智造”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就像春日里轰鸣的生产线,那是希望的律动,更是迈向未来的铿锵足音。
(姜楠 庄雨漩|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吴勇)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