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汇聚青春·浦江寻梦”——甘肃广河优秀学子上海研学之旅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6:41:00    

盛夏的风从浦江两岸吹来,带着灯火与潮气。8月7日至12日,来自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广河中学、三甲集中学的41名师生一路向东,踏上了“汇聚青春 浦江寻梦”的研学之旅。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

甘肃广河优秀学子在中共一大会址留念。(中国台湾网发)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州东南部,历来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商埠。早在汉朝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三甲集更被誉为“西北第一集”,展现了广河县的商贸繁荣。“感谢中央台办和台湾星云基金会让我有机会来到上海,我要给家人多拍些照片。”来自三甲集中学的学生马永梅这样说。

学生们在江南造船展示馆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1995年,广河县成为中共中央台办定点帮扶单位。近年来,在交流局、机关党委指导下,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已组织百余名广河中学生赴各地研学,其中多名同学受到激励,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实现走出家乡、报效祖国、回馈家乡的愿望。

——“看见大学,点亮方向”

8日上午9点,一辆载满41名师生的大巴车缓缓停在了上海交通大学铁生馆门前,学校老图书馆的红砖在梧桐荫里沉静而庄严,建校周年纪念碑让大家自觉放轻了游览的脚步,当看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几位同学不由自主轻声复诵。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随后,一场专门为研学营准备的“广河招生会”把“未来的路如何抵达”讲得清清楚楚:学科优势、培养路径、职业规划……“感谢交大老师的分享,希望孩子们在未来能够来到像交大这样的大平台追逐自己的梦想。”带队老师马正山说。

研学营带队老师马正山。(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广河曾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9日,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内。讲解员从中国纺织的起源讲起,谈到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机杼工艺的革新,再延伸到现代高性能纤维的诞生——那些曾经只在书本上出现的织物,如今也应用在中国载人航天的航天服上。

“老师,宇航员的衣服真酷”——上海纺织博物馆。(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同学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我们广河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一根丝,不仅能织出千年的故事,也能飞向宇宙。”马雪茹和她的小伙伴都来自广河中学。那一刻,历史与未来仿佛被经纬紧紧牵系在了一起,这根丝,也在悄悄编织着她们对未来的梦。

——“在历史面前站直”

斑驳的外墙依稀能看到一些弹痕,泛黄的战地照片、破损的军帽、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在四行仓库纪念馆,有人站在“八百壮士”名单前久久不愿离开,有人驻足看着一件件战斗留下的实物。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门前。(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接受采访时,学生马建锐语气笃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他的同学马小虎也点头补充:“铭记,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面对困难时,能有勇气站出来。”

研学营由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支持。(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文博与大海,视野被拉宽”

10日的参访主题,是博物馆。

上午,队伍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慢了下来”。青铜的纹饰、玉器的温润、书画的笔意,一件件器物把“美”与“法度”并置到同一条尺度上。“第一次见这么多文物,其实有些目不暇接,毕竟书本上读到的历史‘太小了’,而博物馆看到的历史‘太大了’,不仅因为博物馆面积大,中国的历史也更大。”研学营里,有全校历史课第一名,来自广河中学的马娟。

航海博物馆中的“郑和下西洋”展区。(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下午,中国航海博物馆把地理课本“立了起来”。“郑和下西洋”展区讲解牌上写着——1405年,郑和率领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从龙江关出发,远航至非洲东海岸。“比我们想象的更早,中国人就已经能走那么远。”有同学轻声感叹。

部分师生在航海博物馆前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希望你们的梦想也能在大海上扬帆远航”。同学们说,航海博物馆的讲解员,是他们遇到过最棒的讲解员。

学生们购买的福建舰航母模型和文创雪糕。(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同学们,上海金茂大厦有420多米高,只需要45秒大家就能到达观景台。”电梯上升速度很快,当孩子们在观景台上看到了上海全景,心跳得更快:“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么高的地方”。

上海金茂大厦电梯。( 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陆家嘴的高楼被夕阳镀上温润的光泽,外滩的老建筑看起来沉稳且静默。延安高架像一条银灰色的丝带从城市中穿过,车流在光影间闪烁。有人举着相机,试图把整座城市装进取景框;有人打开通讯软件的小窗,俯瞰的上海传递给远方的家人朋友。“好好学习,将来你们一起,再来看一遍这座城。”记者边拍照片,边在心里默默期待着。

上海金茂大厦观景台合影。(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下楼时,夕霞已经退场,夜色把城市勾勒得更清晰。参访队伍转场到码头登船夜游黄浦江。江风迎面,灯光从两岸缓缓流向水面,孩子们把白天在金茂大厦看到的“平面图”,换成了此刻眼前的“立体城”。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中国台湾网发)

有人依旧在用手机和家人展示“天上”和“水里”的申城;有人熟练地逐一“点名”浦江两岸的建筑,似乎他们早已经变成了“老上海”;更多的人只是靠在栏杆上,看灯影在江面上被风拉长。“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有人在小声唱着。

夜游黄浦江。(中国台湾网发)

“如果把这些亮起来的点连成线,就是我接下来要走的路。”学生马渊博说。同行的伙伴笑了笑然后低头说:“可是明天就要回去了。”那又怎样?——上海会记住每一双曾注视它的眼睛,就像黄浦江记住每一次潮起潮落。灯光会替你守着梦想,直到你再一次归来。

中共一大会址心愿墙。(中国台湾网发)

——“把感谢变成行动,把可能变成路径”

短短六天,营员们说“感谢”的次数很多——感谢中央台办的定点帮扶与活动组织,感谢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的支持,感谢海峡两岸交流中心的细致安排,也感谢一路上耐心讲解的导游、志愿者和素不相识却报以微笑的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把“感谢”转成更具体的行动:更具体的目标、更完整的笔记、更主动的思考、更清晰的学习计划。

“汇聚青春·浦江寻梦”——甘肃广河优秀学子上海研学营。(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以前觉得大学很远,现在知道远的是自己不够努力。”学生马应芳在返程路上说。马梦颖补充:“把见过的世界写进笔记本里,明天就会不一样。”

“汇聚青春·浦江寻梦”——为青春干杯。(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12日晚,师生们从虹桥机场登机,返回兰州。行李箱比来时重了一点,装着几本导览手册、一张观景票根、一些给家人买的纪念礼物,还有一本写满目标与清单的笔记本。飞机滑行,上海的灯一点点退成一张地图。有人在本子封底写下“饮水思源”,也把新的自己,装进行囊。

“孩子们,再见。愿我们还能再见。”(中国台湾网记者 曹帅兵 摄)

其实,这趟“第一次”的旅程,并不神奇;神奇的是,孩子们开始懂得:把看见的“远方”变成脚下的路径,把收到的善意化作向上的力量。等他们回到黄河之畔,课堂与操场之间,已经多了一条更亮的线。

“孩子们,再见。愿我们还能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