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豫籍作家笔下的河南丨读李凖《黄河东流去》访今日洛阳:从“饥饿走廊”到文旅枢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7:13:00    

编者按:

河南,这片承载华夏文明根脉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文坛巨匠。他们的笔触穿透历史烟云,记录乡土人情,也映照时代变迁。今起,本报推出《豫籍作家笔下的河南》栏目,以文学为镜,探寻中原大地的精神脉络与发展足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千里沃野化为泽国,百万难民涌入洛阳。这场灾难,成为洛阳作家李凖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的叙事主线。书中,洛阳老城不仅是难民求生的落脚点,更是一座浓缩时代悲欢的舞台。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李凖笔下的洛阳元素:街头小吃到城市风貌,市井烟火到文化根脉……在今日的洛阳,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时代篇章。

从难民潮中的洛阳老城到今日文旅融合的现代都市,从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到乡村振兴的生机勃发,跟随李凖的笔端,见证一座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碗汤里的生存与传承

“老清找了一个卖豆腐汤的摊子,要了一碗豆腐汤,拿出两个蒸馍来,泡在汤里吃了。”这是书中难民老清初到洛阳的场景。战乱年代,一碗热汤是活下去的希望。

作家李凖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洛阳人对汤的执念:老清婶一家靠卖绿豆面丸子汤还清债务,甚至攒下面粉与香油。

漫步如今的洛阳,老城街头,丸子汤馆林立,绿豆面丸子炸得酥脆,高汤醇厚,佐以葱蒜香菜,食客络绎不绝。

汤仍是洛阳的文化符号,但早已超越生存意义。黄河不仅哺育了灿烂的河洛文化,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洛阳味道”。依托黄河生态资源,洛阳将“汤文化”融入文旅产业。

栾川豆腐宴、水席中的生汆丸子与焦炸丸,既传承古法工艺,又通过产业化带动乡村振兴;“新水席”通过沉浸式表演,让游客边品菜边聆听历史故事,形成独特的文旅记忆点。

小说中的洛阳车站,是难民“饥饿走廊”的缩影:五六万人露宿街头,扒火车求生,“像石榴籽一样挤在车篷上”。

今日的洛阳,早已告别混乱与困顿。今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天下黄河洛阳美”主题活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城市,洛阳依托“五都荟洛”的历史底蕴,打造“古今辉映”的文旅名片。

龙门石窟通过裸眼3D技术重现盛唐气象,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以沉浸式剧场让游客“穿越”千年,身着汉服扮演使臣、乐师,触摸河洛文化的脉搏。

曾经难民栖身的东关、南关,如今是地铁穿行、商圈云集的现代城区;黄泛区的苦难记忆,化作博物馆中的历史展陈,警示后人珍视和平。

黄河两岸的时空对话

李凖笔下的洛阳,是黄河南岸的“孤岛”,难民隔河遥望故土却难归乡。

2021年,孟津撤县划区,洛阳成为全国少数被黄河贯穿的城市。这一区划调整,不仅打破地理隔阂,更推动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昔日的“飞地”吉利区,曾因炼油厂建设而兴起,如今与孟津共筑绿色工业与生态旅游的新格局。

黄河不再是天堑,而是串联洛阳古今的纽带:沿黄生态廊道绿意盎然,伊洛河畔的龙门石窟与二里头遗址遥相辉映,昔日的“河山拱戴”之地,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 天下黄河洛阳美。张驰 摄

城市在苦难中生长,于传承中新生。《黄河东流去》中,李凖写道:“人,得有情有义才算人。”这份情义,既是难民互助求生的坚韧,也是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和魂。

洛阳市作协副主席、洛阳文学院院长王小朋说,“《黄河东流去》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苦难,更在于揭示了一个民族如何从废墟中站起。”

△ 黄河岸边桃花盛放。 张雨田 摄

今日河南,正将文学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发展实践: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农民工潮”到“返乡创业”,黄泛区的子民用行动证明——土地不再是枷锁,而是希望的土壤。

今日洛阳,乡村振兴让豆腐作坊变身产业龙头,文旅融合让古迹“活”在当下,黄河生态治理让母亲河重焕生机。

《黄河东流去》,黄河依旧东流,但奔涌的不再是泪水,而是迈向复兴的浪潮。

作品简介: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河东流去》,是作家李凖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44县,1000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小说通过黄河岸边七户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流畅。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