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遗憾中,看透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首词,让人读到泪流满面?
我的回答里,一定有这首《江城子》。
这是苏轼最遗憾的一首词。
苏轼曾经也是个幸运的人,他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了最心爱的妻子王弗。
他与王弗相互懂得,情深意笃,两人在一起,度过了非常幸福的一段时光。
造化弄人的是,苏轼的命运终归又是不幸的。
在苏轼步入仕途不久,王弗就患病辞世了。
带着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苏轼在她坟前亲自栽种了三万多棵青松。
妻子去世十年后,青松早已长大。而苏轼对妻子的思念,却不曾有一分的消减。
在苏轼的梦里,妻子还是从前那般明媚鲜妍的模样,而他早已两鬓斑白,满面风霜。
两人相顾无言,泪流千行。
梦醒后,苏轼写下了这首悼亡诗。
但在悼亡诗的结尾,苏轼没有沉溺于失去妻子的哀伤,而是看透生死,写下了两人生生世世在松树下重逢的约定。
在这世间,最让人无可奈何的,就是生死。
失去至爱亲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但悲伤过后,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接受那些突如其来的失去,并且努力去看淡释怀。
当你看透了生死,世间一切,皆可看开。

2
在遗憾中,看淡聚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家黄于洋在《路过》中写道:“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在这风流云散的人间,哪怕是父母、兄弟,也有分离的时候,没有谁是例外。
苏轼也曾饱尝这种离别之苦。
他与弟弟苏辙自小在一起长大,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可随着两人出仕之后,相聚的日子却越来越少。
苏轼调任密州,曾写信给苏辙说,今年两人难得相距不远,务必聚一聚。
那个时候,他们兄弟已经七年未见了。
本以为两人这次能团聚,可最终两人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聚成。
此时,又逢中秋之夜。
家家团圆,唯有苏轼一人在月下形单影只。
他举杯望向明月,万千愁绪又在顷刻间化成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刻的他,早已超脱了一人一家团圆的情感执念,而是希望世人都能不再体味分离之苦。
然而,世事总有分离,人间难得圆满。
就像金庸先生所说的:“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在人生这场旅程里,我们无法决定遇见谁,也无法决定留下谁。
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
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这来来往往的人间,珍惜相聚,看淡离别。
如此,方不负遇见一场。

3
在遗憾中,接纳失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 苏轼,罐子姐姐 - 来读诗
《冷斋夜话》中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苏轼被贬惠州后,曾写下千古名作《蝶恋花》。
词中有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朝云每每唱到此处,都会泣不成声。
苏轼便问其缘故。
朝云说:您如今流落天涯,这诗中所写的,不恰恰就是您的遭遇么,所以我不忍再唱。
苏轼听后,还反倒安慰朝云:我还在悲秋,没想到你却又开始伤春了。
其实,朝云之所以会哭,是因为她真正懂苏轼这首词背后的含义。
很多人都以为,苏轼这首词,是一首怀春之作。
可真正读懂的人就会明白,苏轼在这首词里,写的是他半生的失意与坎坷。
苏轼有宰相之才,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他这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甚至好几次,差点死在敌对者的手中。
可即便被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对于人生,还是始终如一地豁达。
在别人为他的遭遇伤心时,他还能自我调侃,为身边的人带去欢笑。
林语堂曾评价说: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很多失意的时刻。
但无论跌至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学学苏轼,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治愈那些人间疾苦。
正所谓:失意不失志。
只要心中的光不灭,人生就还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4
在遗憾中,看淡年龄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行香子·秋与》
作家菲利普·罗斯曾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正视自己的衰老。
当两鬓白发渐生,皱纹渐渐爬上眼角,很多人都会不可抑制地害怕和逃避。
可苏轼在面对这人生必经的一程时,却看得无比豁达。
公元1095年秋天,48岁的苏轼正在惠州的住所里,看寒风骤起,叶落纷纷。
都说秋黄人老,苏轼也由此想到了自己已经日渐衰老。
但面对衰老,苏轼却不像一般人那么哀哀戚戚。
他说,虽然我如今老病缠身,但尚能饮酒几樽,等到酒意正酣时,还管他是老是少,是愁是喜。
即便是年华向晚,可苏轼的言谈举止间,却更像是一个擎苍牵黄,挥斥方遒的意气少年。
在这样的人面前,即使是岁月,也无法在他的灵魂上刻下皱纹。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应对衰老,读懂苏轼这首词,想必你就会有答案。
一位作家曾说:“人能好好长大,就能好好变老。”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衰老与否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有些人二十岁,就活得死气沉沉,对生活丧失了所有热情;
有些人六十岁,却依旧热爱生活,敢于追求,向往诗和远方。
愿你我,都能在历经岁月变迁之后,成为后者。

5
在遗憾中,看懂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牡丹亭》里写:风无定,人无常。
这世间的一切,都处在瞬息万变之中。
今日你风头正盛,明日就可能跌入谷底;今日你欣喜得到,明日就可能苦恼失去。
如何应对生命里的这些无常?
有十六个字,在我看来,是最好的回答: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苏轼一生,也是跌宕异常,起时似飞龙在天,落时如蛟龙失水。
他年少时,曾受士大夫追捧,受仁宗青睐,在汴京城中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可即便如此高端的开局,也抵不过无常的命运。
苏轼因得罪权贵被贬后,此后几十年间,便一直辗转于被贬的路上。
如此大的落差,换了旁人,恐怕就此就一蹶不振了。
苏轼却不囿于得失,不受困于起落。命运的风将他吹向哪里,他就在哪里安放自己。
命运无常,可心境却可以有常。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在无常的世事里,允许一切发生,并将其视为生命最曼妙的风景。
人间荣辱不常定,唯有南山依旧青。
在变幻莫测的世间,接受人生无常,那么此后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有人说:“有些遗憾挥挥衣袖随风就散,有些遗憾却要用一生去释怀。”
苏轼一生坎坷,经历过的遗憾也是数倍于常人。
但你去看他离世前写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便该知,无论是失意也好,遗憾也罢,他都早已释怀。
人活于世,事与愿违,才是常态。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接纳;既然无法挽回,那就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