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踏青
大家读《论语》,对这句肯定都不陌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里说的就是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古人在清明节期间,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同样是踏青,古人可比我们会玩!何止拍拍美照、发发圈这么单调。
最著名的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文人雅集“曲水流觞”了。文人雅士们,在曲水边雅集,临流宴饮。

他们穿着宽袍大袖,枕草眠花,沿着清澈的溪流或卧或坐,有花叶轻托着酒杯,兀自漂流,到了谁的面前,谁就要临场作诗,若作诗不成,便要痛饮一杯以示领罚。
写成作品的诗文汇成《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作序,诞下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本是上巳节的习俗,但因为这两个节日挨得比较近,在草长莺飞的清明时节,凭曲水,饮佳酿,赋风月也成为文人雅客们的赏心悦事。

除了玩得很风雅的,古人的踏青也有很“接地气”的,比如折柳。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便也在扫墓时常携柳枝。同时,由于古人也相信,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因此清明节便有“家家杨柳插门”的习俗。
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饮甜酒
唐代杜牧的《清明》的大家都不陌生。和现代人一样,踏青郊游肯定要带饮品,古人在清明节最常喝的就是甜酒了。
牧童遥指,春城飞花,“甜酒”是必不可少的清明饮品。

清明饮酒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暖身。寒食节后的几日便是清明节。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暖身,因此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
据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那时“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可见,在美酒佳肴的滋润下,尽情游玩,是颇富情趣的。

清明节饮酒,最幸福的估计要数宋朝人。其酒肆发达的程度,甚至以及发展出外卖服务。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画面上鳞次栉比的酒楼、酒肆。从城外的汴河两岸,到城内的繁华大街,各式酒店林立。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楼
而在画中,最“著名”的人物,估计就是那位送外卖的小哥了。

在《清明上河图》的“十千”脚店旁,人们发现了一位刚从店中走出的伙计,他左手拿着“打包盒”,右手握着筷子,不知要给哪家送外卖。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全民娱乐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赏花等相对安静的活动外,古人在清明节还流行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斗鸡、斗茶等等多种娱乐活动。
这是因为,从唐宋开始,清明节已经喝现代一样,成为一个“法定假期”。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假,以后历代每逢清明节都有公共假期。
据大宋风俗宝典《岁时广记》记载:“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在这个“黄金周”,上至天子王公、下至布衣百姓,不管有钱没钱,都使劲地享受美好春光。
《清明上河图》里全民共乐的场面,很好的诠释了古代人对清明节的重视。以至于汴京的百姓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蹴鞠。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陆游的《春晚感事》等作品都提到了古代这项风靡一时的传统游乐活动。

再如放风筝。这个大家就更熟悉了。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生动的描绘。

由此可见,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