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3年冬天,江南一座破败的庭院里,寒冷的夜晚被婴儿的啼哭声所打破。我抱着婴儿,复杂地注视着他,为他取名叫“横”。我希望他能够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横”是他的乳名,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儒家世家,祖父曾经是县令,但父亲早逝,家境一落千丈。然而,天资聪颖的横对典籍有极高的兴趣和领悟力。他在7岁时就能写文章,少年时已经有博览群书的能力,在乡里有一定的名气。
阳春三月,村里经过罗家的马车驶过,我眼神一亮,兴奋地跑到车前问道:“大人,请问这是去京城的马车吗?”车夫不耐烦地回答:“让开,让开,京城可随便进吗!”我愣住了,眼睁睁地看着马车远去,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那年,我15岁。我的头脑早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天资聪慧,又勤奋钻研,深受乡里人的喜爱。村子里一位老秀才经常带着拐杖来看望我,发现我对典籍了解很广,便常常与我讨论学习心得。我就像一块海绵,迅速吸收老秀才的教诲,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老秀才,我想去长安赶考,实现我的仕途梦想。”有一天,我郑重地对老秀才说。老秀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孩子,有仕途抱负可喜。但科举并不容易,必须努力才能成功。”
我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我一定会努力的。老秀才,你能给我出一些好题目,帮助我训练吗?”
从那时起,我开始在老秀才的指导下参加村子里的科举模拟考试。我勤于思考,见解独到,每次都能以高分脱颖而出,受到乡里人的称赞。这更加坚定了我实现仕途梦想的决心。

在村子里有所成就的我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征得母亲的同意,开始四处游历。几年下来,我见识广博,学识大增。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秀才朋友,我们相互切磋学问,共同进步。
就这样,在期待中度过了十几个春秋。我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仅学习诗文,还研究经史。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一个梦想渐渐成形——我要去长安赶考,闯出一片事业。
这一年,我26岁,第一次北上长安赶考。
兴奋和忐忑交织在我心中。我自信自己的才华出众,经过多年的准备,这次一定能够高中进士,实现我的仕途梦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打击了我——竟然落榜了!
原来,现在的科场早已不是凭借真才实学就能够通过的地方了。各种舞弊让很多不懂规矩的庸才轻而易举地进入了科举,而我那犀利的辞章却得罪了很多权贵子弟。
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我丧失信心。我仍然在长安等待下一年的考试。然而,连续七年,我都无功而返,一次次碰壁。这些失败不断累积,最终动摇了我的决心。

那一年,我满怀雄心壮志地来到长安,想要一鸣惊人。然而,在等待考试的日子里,我发现科场中充满了各种弊病:考官收受贿赂,号角商人兜售试卷,还有那些门路清楚的举子直接走后门。许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凭借权势和财富就能够入选,而真正有才华的秀才们却成了被淘汰的人。
我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但我无力改变,因为我手无权势。考试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写出出色的策论,充斥着大量的典故,立意新颖。然而放榜那天,我的名字却没有在榜单上。宣布结果的考官面无表情地宣读着,丝毫不顾及我们失意者的心情。
我心中充满了失落,但我还是鼓起勇气问考官:“为什么我没能中选?我的文章明明很优秀。”考官冷笑着回答:“你的文章太过咄咄逼人,我们接受不了。回去好好反省吧!”
我一怔,这才明白,原来我的文章太过锋芒毕露,自己就是失败的原因。我郁郁不得志地回到乡村,母亲见我消瘦垂头,心疼不已,劝我改行。但我想到这么多年的梦想,还是决定继续努力。

第二年,我再次北上长安,这次我注意收敛自己的锋芒,试图讨好考官。然而,我的文章失去了原有的灵气与深度,考官还是不喜欢。放榜时,我再次一无所获。
第三年,我来到长安,然而科场的舞弊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猖獗。我意识到通过正统途径展示自己的学识已经成为奢望。我痛苦地在城中徘徊,看着到处准备贿赂考官的举子们,而我自己却一无所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梦想破灭。
就这样,我在长安耗去了七年的时光,每一次北上的希望都被现实无情地打碎。最终,我感到力竭,对这个腐朽的科场彻底失望。
再次从长安回来,我神情恍惚。连续七次的失败彻底击垮了我的梦想和意志。
“大哥,我听说你又没中举?”邻家的小宁跑来问道,没有注意到我脸上一闪而过的痛楚。
“嗯……”我勉强笑了笑,“我改名叫罗隐了,今后要静静读书,不再应试了。”
从此,我改名为罗隐,隐居在家乡,不再奔波科场。我将自己锁在屋中,整日对着书桌发呆。
“罗兄啊,你说句公道话,朝廷这是何等腐朽啊!”村子里的一位遭遇刁难的秀才找到我倾诉道,“那些庸才什么都不懂,凭借权势欺压我们这些读书人!”
我默然无语,我太明白这些话中的苦涩滋味。

在连续七次失败的打击下,我彻底丧失了对科场的信心。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是不是自己的才华还不够突出,文章还不够流畅,才屡屡碰壁。
起初,我还克制着自己不去责怪别人。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然而,看着一队又一队没有真才实学的举子顺利高中,我终于忍不住质疑起这个让人心灰意冷的科场。
“弟弟,你别太自责了。这个乱世,读书人总是吃亏的。”邻居王叔悠悠地劝说道。
我点点头,渐渐地,我看开了。人生的顺逆无常,我的才学与境遇也许注定无法搭配。我不再执着于出仕立身,放下了对科场的留恋。
从此,我隐居在家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我种田,与邻里交好,偶尔为人写写文章。没有了追逐仕途的压力,我看起来容光焕发了许多。
“我改名为罗隐,今后要做一个隐士,静静地生活。”我对村民们宣布道。
村民们了解我经历的遭遇,也祝愿我能够找到解脱。
罗隐手持笔杆,在纸上提笔快速地写着。
我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黄河》,借浑浊的黄河喻指科场的种种腐朽,讽刺朝廷的失德。
“混沌浊水向东流,上有倒悬翠云盘……”我写完,长叹一声。我看清了这个乱世,却无力改变。
当听说朝廷重用了一个耍猴的艺人时,我再次提笔写下了名篇《蜂》。
“采蜜日日不知疲,授人以口不言谢……”
通过蜜蜂的比喻,我讽刺了不劳而获的世道炎凉与自己的遭遇。这首只有28字的诗,道出了我对这个世界最深的无奈。
一个过路的书商发现了我的文章,惊为天人。他立刻敲开我的门,恳求我收下50两白银,将我的文章刻印成书籍传播出去。
我摇摇头:“朋友,我写这些只是发泄情绪,没有意图出书。你拿着银子吧。”
书商叹息而去。我的文章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深受百姓喜爱。
隐居之后,我重新拾起笔杆。我注意到朝政日渐腐朽,良师益友相继去世。我想到自己多次应试的无果,内心充满了愤懑难平的情绪。
这一天清晨,我看着翠鸟和朝霞,忽然有所感悟:既然朝堂已经腐化,我也无法改变乾坤,不如通过诗文来宣泄情绪,警醒世人。
于是,我昼夜不停地创作。我先写下了《黄河》,借黄河的浊流喻指科场的不公,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接着,我又写下了《蜂》,借勤劳的蜜蜂喻指自己多年苦读却毫无回报,讽刺社会的弊端。
“你写的诗文太有力量了,小心惹上祸!”村长前来探望时忠告我。我笑了笑:“我已经隐姓埋名,再无举国忧勤之心,只当是警钟,如果能唤醒几个有梦想的人就好。”
村长感慨地说:“文章锋芒太过明显,也许正是你当年屡试不第的原因。”